——关于江夏万寿禅寺福位调查
4月22日至23日,全国宗教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指出:宗教问题始终是党治国理政面临的重大问题,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以及社会和谐、民族团结、国家安全和祖国统一。针对我国宗教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会议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进一步明确了宗教工作的法治化道路。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的丰富与发展,是新形势下全面提高宗教工作法治化水平的纲领性文件和行动指南,对于全面提高宗教工作法治化水平,对于做好宗教工作,增强全国各阶层、各团体的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意义。
妥善处理宗教信仰与社会的关系
近期出现很多新闻报道针对宗教场所是否应有“福位”展开
讨论。很多言论都较于片面,是对中国传统宗教文化的一种区解。祈福文化作为传统宗教文化的一部分,是信众对信仰的一种寄托。人民有选择信仰的权利与自由,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完全是个人选择的事情,国家应给予保护。不能单方面的抨击与打压。不能把“福位”片面的理解为墓地,是对宗教信仰的不尊重,如人们通常在银行保险柜存放贵重物品,总不能存钱是叫做钱柜,存衣服时叫做衣柜,存放骨灰就叫做骨灰盒吧?保险柜不会因存放物品不同而改变名称,存放任何物品它仍然叫保险柜。从传统文化和社会和谐发展的角度,我们应该尊重传统宗教文化,合理对待这种文化理念,积极做好宣传和普及工作,努力把宗教教义同中华文化想融合,处理好宗教文化与社会关系的良性发展。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想适应,引导信教群众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维护祖国统一,维护中华民族大团结。
加强对宗教信仰的认知
祈福文化自古有之,是一种精神寄托。
佛教和道教作为传统宗教的代表自古就有对福位的解释。福位生时用于祈福消灾,百年后安奉灵骨的地方,主要用来祈福消灾,从道教发展及佛教传入中国至今,福位的祈福作用一直没有中断过。既满足人们“入土为安,入宫为贵”的传统殡葬方式,同时又是弘扬宗教文化与孝道文化的一种形式。祈福文化与传统殡葬的文化不相矛盾,传统殡葬文化讲究“风水”“运脉”“命运”。祈福文化,是生者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逝者的悼念,是信众对信仰的一种精神寄托。
防止信仰的流逝和缺失
信仰是一种精神力量。
信仰只要是正面的,正能量的我们就应该去支持。信仰可以改变一个人一生,正确的信仰不仅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更能提高人民的凝聚力。福位作为祈福文化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用在正确的方向,能发挥其积极的意义。当年10万远征军卫国将士就义异国他乡,近年不少民间团体、社会力量想让英雄们魂归故里,落叶归根。寻的是英雄,更是寻找民族的魂,是民族精神的一次集中体现。祖国母亲没有忘记他们,亲人没有忘记他们,每一个同胞都没有忘记他们,武汉江夏万寿禅寺一直竭力筹备的中国远征军遗骸安奉法会,正是通过宗教形式与宣扬民族气节民族精神相结合,是利国利民的好事,是促进人民团结凝聚正能量的善举,是弘扬民族精神的大好行动。同中央关于做好宗教工作精神相吻合的一件实事,是努力把宗教教义同中华文化相融合的先进典范,这样的典范应当得到支持和保护。
尊重信仰凝聚正能量
我们不仅要做好宗教工作,更应该做好传统文化发展创新的宣传工作。中国作为13亿人口的大国,拥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之间都有不同的文化信仰,多种文化信仰共存是中国的基本现状。所谓文化强国、文化兴国。在建设文化大国的道路上,我们应该把各种文化信仰凝聚在一起。以弘扬宗教文化为契机,倡导来自各阶层的信众团结一致,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
记者:范涛
责任编辑:大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