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诈骗案的“黑金”流向,牵扯出一个庞大的“地下钱庄”网络,辐射上海、浙江、甘肃、四川、广东5省市,总案值上百亿元。就像正规银行按照规模分为总行、支行,这些大大小小的“地下钱庄”也根据规模有着上下从属关系,其“总行”指向曾被公安部摧毁、又死灰复燃的“马氏”集团。
今年7月10日到11日,上海警方报请公安部发起集群战役,5地警方统一抓捕,将这个“地下钱庄”网络摧毁。其中,上海警方抓获犯罪嫌疑人30余名,缴获涉案赃款折合人民币625万元、作案用银行卡300余张、冻结涉案资金8100余万元。另据警方统计,仅上海犯罪网络控制的涉案银行账户近2年的交易流水就超过20亿元。
19日上午,上海警方召开新闻发布会,披露了此案的侦破经过。
线索
漏网之鱼再次现身
去年8月,上海市公安局经侦总队七支队破获一起“票据贴现”诈骗案,案值1086万元。经过专案组全力追赃,为被害单位挽回了近1000万元的损失。
在破案追赃过程中,侦查员发现,整笔赃款通过打散到50多个个人账户的方式转走,这些账户开户地多在广州、深圳、福州等地,开户人均非使用者,而且每天账户上有多少钱进就有多少钱出,账上不留隔夜现金……这些特征均带有“地下钱庄”洗钱的性质,引起了侦查员的警觉。
经过数月的资金流查控,警方发现上海地区经常有多笔千万元级别的资金,打入那些用来分散资金的账户,这些资金都有明显的换汇特点,每一笔的数额往往都是有零有整,可以被美金、澳元等汇率整除。警方通过其中一个名为“陆霞”的账户倒查,发现这个账户所有人与一个名叫“小邵”的人有联系,而“小邵”的上家则是一个名叫“叶子”的女子。这样一级级网上追溯,最终跳出的一个“马某”的名字,让经验丰富的侦查员眼前一亮:此人曾在公安部多年前破获的“马氏”集团“地下钱庄”案件中出现过,但当时因证据不足成为漏网之鱼。此时马某的出现,加上与之相关的多个“马”姓名字,让侦查员意识到,“马氏”集团“地下钱庄”很可能已经死灰复燃。
经过前期调查,去年12月17日,上海警方决定组成专案组全力侦破。
脉络
上下分层分号众多
经过近3个月调查,今年3月,警方已经初步摸清整个犯罪团伙的脉络。其中,绰号“叶子”的女子孙某是“地下钱庄”团伙在上海的最高层级,她的上家就是“马氏”集团。
经侦总队七支队民警汪晓文上午告诉记者,因为打击严厉,上海目前还没有出现公司形式的“地下钱庄”,所有的“地下钱庄”都是个人经营。在“叶子”之下,还有多个层级,追根溯源,最底层则是俗称“打桩模子”的换汇黄牛,这些黄牛互相各有圈子“调头寸”,久而久之,形成了规模大小不一的链条,链条上的每个层级都是一个“地下钱庄”,唯一不同的是资金量的多少。“比如一单生意来了,如果能吃得下,就自己吃进,如果吃不下,就找上家更大的钱庄。”据王晓文透露,“叶子”的资金吞吐量是每天近千万元,如果有再大的生意,她就要求助于“马氏”集团。
而据警方调查,作为这个“地下钱庄”犯罪网络的控制人,“马氏”集团的下家绝不只上海一条分支,而是在浙江、甘肃、四川、广东四省都有分号,经手的资金流水超过百亿元,可谓“大鳄”。
值得一提的是,警方在此案的侦破中还发现了不少银行工作人员参与其中,他们把正规渠道需求得不到满足的客户介绍给“地下钱庄”经营者,并从中分利。
在掌握了确凿犯罪证据之后,上海警方上报公安部,希望可以协调五省市同步收网,没想到意外发生了。
收网
静待时机集中抓捕
今年4月,就在警方准备行动的前夕,已经拥有香港身份的“叶子”孙某突然无声无息离开上海去了香港,这一走就是3个月。
是走露了风声?还是犯罪嫌疑人的反侦查意识作祟?在整个犯罪网络中,“叶子”可谓承上启下的重要人物,如果她不到案,证据链就缺了一环,无论是上家还是下家,都难以完美锁定其违法事实。考虑到孙某在2001年、2008年和2012年曾三次因同类案件被警方打击,警觉性高、反侦查能力强,专案组判断认为,孙某到香港避风头应该是出于一种本能警觉,并非真正觉察了什么。因此,专案组决定按兵不动,耐心等待最佳抓捕时机。
今年7月1日,专案组终于盼来了一条线索:孙某将乘坐7月10日的火车,从香港九龙抵达上海虹桥火车站。时机成熟,上海警方立即上报公安部,协调五省市集群作战,统一收网。
7月10日上午10时37分,孙某乘坐的火车抵达上海,一下火车就被早已守候多时的民警抓获。公安部随后发布指令,7月11日凌晨6时,上海警方分成30个抓捕小组,同时对上海区域内的30多名犯罪嫌疑人实施抓捕,与此同时,浙江、甘肃、四川、广东也同时动手,将整个网络一举拔除。
该案的成功侦破系2016年6月公安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等部门决定继续在全国开展打击利用离岸公司和地下钱庄转移赃款专项行动以来,由上海公安发起的首场全国集群战役。同时该案也是反腐败国际追逃追赃“天网”行动开展至今上海所破获同类型案件中打击团伙规模最大、涉案区域最广的案件。(首席记者 潘高峰)
责任编辑:大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