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走进位于石家庄市自强路上的石家庄七一中学(又名石家庄市第二十四中学),探访65年前鲜为人知的故事。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前身华北军区军乐队在这里组建
秋日午后,石家庄市七一中学的新建教学楼竣工在即。与其它学校不同,这些新建教学楼里,特意留出了“红色校史馆”。“这里有太多革命军人的回忆。”七一中学校长尚小朋说。
“2008年,我找到过罗浪将军,他告诉我,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他曾来到过七一中学,在学校外面徘徊了很久,确认那就是他们军乐团成立最初训练学习过的地方。”七一中学校友会干事冯凌告诉记者。
时间回到1949年10月1日下午3点,毛泽东以洪亮的声音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随后,由200人组成的军乐团奏起的《义勇军进行曲》,伴随着毛泽东的声音一起激荡在天安门广场上空,震惊了世界。
《义勇军进行曲》作为“代国歌”,第一次在开国大典上演奏,而演奏这首“代国歌”的200名军士,也开始从幕后走到台前,渐渐为人们所熟知。这支200人的队伍,就是刚刚从石家庄走出的华北军区军乐团。而这支乐团的成立,还要从清风店战役说起。
“1947年10月,清风店战役中,国民党第三军长罗历戎被俘虏了。罗历戎是黄埔军校的学生,聂荣臻司令员当过黄埔军校的政治部主任。罗历戎被俘后,聂司令就让人把他带去,给他讲我党不杀俘虏的政策,并开导他。当时,罗历戎很受感动,说自己原部队有一个40人的军乐团,愿当礼物送给老师。这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我军第一支军乐团的成立。”冯凌说,罗浪将军曾向他讲述过这段历史。
时任军区抗敌剧社音乐队队长的罗浪在接受石家庄日报记者采访时曾回忆,在接到聂司令任命其为军乐队筹备组组长负责建立华北军区军乐队的命令后,他和一位队友骑着从国民党第三军缴获的自行车,经过一个多月的奔波,才将原国民党第三军乐团的成员召集到一起,并收集了40多件乐器。
“石家庄解放后,我们这支军乐队就住在西南兵营。”在一次采访中,罗浪回忆道,“当时,这40多名队员多为国民党第三军的兵,大多数文化程度较低。当时,我们就给聂司令员打报告,希望招收一些有文化、有乐感的人加入进来。这个报告很快得到聂司令员的同意。当时石家庄成立了一个军校,我们就从军校当中选了40多人,成立了一个分队。这样,乐队的队伍一下子壮大了,组成了一支80多人的乐队。”
据罗浪回忆,随后的一年多,军乐队的队员们开始在南兵营学习文化和音乐知识,很多最初连五线谱和简谱都不懂的队员,慢慢都变成了熟识乐谱、乐器的老手,军乐队也从最初的“杂牌军”成长为一支真正的乐队,为开国大典上演奏“国歌”奠定了基础。
1952年7月10日,在北京市东郊马驹桥镇,以华北军区军乐队为基础成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曾经的华北军区军乐队和南兵营,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成为历史。
新中国第一部有声战争纪录片在这里诞生
与军乐团同一时期驻扎在西南兵营的,还有一支神秘的部队,那就是被称作“马车上的电影制片厂”的华北电影队。
据《石家庄通史》记载,在解放石家庄之前,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华北电影队没有固定的地址,队员们只能在一辆两匹骡子拉着的胶轮大车上,满载着各种简易的电影器材,队员们驾着这辆大车飞驰在太行山区和冀中平原,拍摄电影素材和为部队放映电影。
解放石家庄战役前夕,华北电影队移驻到深泽县东北马村。当时,电影队的设备非常简陋,仅有一架破旧不堪的埃姆摄影机和极少量电影胶片。为将解放石家庄这场影响中国命运的战役记录下来,摄影师苏清河和队友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深入参战主力部队和石家庄周边的村庄,将晋察冀野战军第四纵队政委王昭战前动员,参战主力部队战前誓师,石家庄周边的村庄以及平山、井陉、正定等边区政府,组织群众募集劳军物资,支援大战等感人场面一一记录后,又亲赴一线战场,拍下了我炮兵旅炮火攻击、尖刀连战士搭云梯英勇攻城的镜头。
那时,解放区内并没有冲印电影胶片的能力,很多电影胶片只能辗转送至苏联冲洗。石家庄解放后,华北电影队在南兵营驻扎下来,将敌伪时期的军械弹药库房铺上水泥地面,制作了洗片药槽和胶片干燥滚筒,装备成洗印车间;建立了录音室、美工室,机械间兼放映室;还改装了手摇拷贝机、抗震录音机、印片机、调幅器,自制了晒片架和灯箱。就这样,一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原始的“电影制片厂”建成了。
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1949年2月5日,华北电影队的队员们克服种种困难,剪辑成一部长数十分钟的中国第一部有声战争纪录片——《人民解放战争新闻第三号》,影片有声音、有动画,是一部完整的电影出品,开创了解放区电影事业的新纪元。同年3月,影片在石家庄人民影院首映。
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并为新中国电影事业准备和培养人才,华北电影队于1947年10月和1948年5月,分别在东北马村和石家庄南兵营举办了两期培训班,包括摄影、录音、洗印、放映等综合训练,先后有50余名学员参加培训。这是新中国电影史上第一个电影综合技术培训班。
“新中国成立后,电影制片厂和军乐团先后移至北京,这座由日本人修建的西南兵营改成了华北军区七一学校。1954年我入学的时候,学校对旧址进行了整改,只有西南角的教职工宿舍还保留着日军侵华时期的建筑。其中一间布满水管的屋子里,有一个特别大的水泥池子,里面盛满了墨汁,后来我们才知道,那就是电影制片厂冲印胶片留下的。”冯凌回忆说。
新中国诞生后,电影培训班的学员分布到全国各大电影制片厂——“北影”、“新影、“科影”、“长影”、“八一”、“西影”、“峨影”等单位,成长为新中国电影战线上的工程师、机械师、摄影师、录音师等技术、业务骨干,有的还担任了领导职务。后来成为著名导演的成荫、王炎、苏云等,进入电影界的起点都是从石家庄开始的。(完)
责任编辑:资深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