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故地重访,试图寻访新中国图书出版发行鲜为人知的往事。
华北新华书店代行总店职能印出“标准本”
河北省平山县南西焦村,秋日阳光下,在成排的新民居中,已很难见到建国前的青砖瓦房,曾经的新华书店在这里驻留的痕迹,也被时间的车轮碾压殆尽。
提起新华书店,村子里很多人都摇头,只有一些老人还能回忆起岁月的一些片段。“那时候住村子里的人很多,机器都是手动的,分散在村民家中,一张一张地不停印刷。”80多岁的韩和仁老人回忆说。
韩和仁告诉记者,随着村子的逐渐富裕,当年的老宅大多翻盖了新房,村子的布局也和原来有着很大区别,偶有老房,也坍塌得不成样子,再也找不到当初印刷车间的旧址。
据史料记载,新华书店最早出现在1937年4月24日陕西延安的清凉山。1948年春天,随着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个解放区合并为华北解放区,两区的新华书店也随后合并为华北新华书店总店,由华北局领导。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移驻河北平山西柏坡后,中央宣传部出版组并没有出版发行实体,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华北新华书店总店当时承担了中央新华书店的许多工作,继而代行了新华书店总店的职能。
1948年8月,中央以解放社的名义编辑了一本重要政策文件选集《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交合并后的华北新华书店出版并大量刊行,并特别标明“标准本”字样,这一标准本实际上就是统一版本的先声。七届二中全会召开后,中央号召全党学习理论,经毛泽东批示,出版《干部必读》12种,这套书籍从1949年开始陆续出版,到1950年上半年全部出齐。
据《河北省新华书店志》记载:最开始的华北新华书店总店设在当时的井陉县南西焦村(今划归平山县),后来因为敌机轰炸被毁,新华书店也因此由西焦村迁往了距离不远的获鹿县城南关。当时的华北新华书店下设邯郸、冀中、石家庄3个总分店,13个分店,12个支店。
毛泽东在西柏坡书写“新华书店”店招
1948年5月,中央宣传部出版组也在中宣部驻地平山县北庄村成立。同年底,随着辽沈战役的胜利结束,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联合发起平津战役,华北两大城市天津、北平解放在即,出版组也准备进入北平创办新华书店总店,而统一店招的想法也再次提上日程。
“当时是通过中宣部部长陆定一的介绍,时任出版组副组长的华应申去见毛主席。”曾任新华书店总店副总经理的郑士德2009年在接受燕赵都市报记者采访时回忆称,“听到华应申的说明后,当时,毛主席很高兴地答应了,还顺手拿过四张《解放日报》,一张一个字,一气呵成写了‘新华书店’四个大字。”郑士德称,上世纪70年代末,曾他为此专门拜访过华应申。
随着北平和平解放,1949年初,东北新华书店迅速接管国民党当时在王府井开设的正中书局,2月7日,成立新华书店北平第一门市部,最先启用毛泽东在西柏坡题写的“新华书店”招牌。
同年2月23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出版委员会在北平成立,华北新华书店总店也迁入北平,成为出版委员会的直属单位,原来华北新华书店总店的出版科和印刷厂的人员都直接调到出版处和厂务处。
“1951年1月新华书店总店正式成立时,总店大部分人员是从华北新华书店来的。”曾任新华书店第二任总经理的王益,也在接受燕赵都市报记者采访时回忆。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新华书店逐步由国家统一管理的事业单位转变为经营自主的大型国有企业,拥有从中央到地方3100余家独立核算的企业单位及所属的14000多处图书销售门市网点,从业人员15万人,是中国图书发行领域的主力军。(完)
责任编辑:资深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