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老官山汉墓研究再出新进展 墓主为楚国后裔
发布时间:2014-09-25 04:56:33   来源:产业经济信息网山西频道   评论

  打败上千个考古项目,和西安秦始皇陵园、江苏扬州隋炀帝墓一并拿下了中国考古界“奥斯卡”的“2013年中国考古新发现”的成都老官山汉墓,后续研究再出新进展。

  这座汉墓中除了提花机织机模型、医简、人体医学模型外,保存较完整的骸骨,也在透露着墓主所处的时代特征和本人的身份信息。近日,四川大学考古学系原海兵博士在中国社会科学报上发表了《楚人后裔的天府之殇》一文,从生物学角度出发,阶段性研究出了墓主的特点:一对高大的楚国后裔夫妻,男主人还是一位擅长骑射的“高人”。

  随葬品多 骸骨隐藏“血源”

  老官山汉墓是2013年中国考古六大发现之一,位于成都市金牛区天回镇,共发掘西汉时期土坑木椁墓4座,经研究推定M1为西汉武帝时期,M2、M3、M4三座年代为景、武时期,墓主身份地位较高。

  考古发掘结束后,墓主遗骸的研究分析工作由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学系博士原海兵进行。近日,原海兵发布了他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楚人后裔的天府之殇》一文,展示了墓主中地位最高的“景氏”一族中的变迁状况。随葬品中出土有竹木简、玺印封泥抑或器物铭文,往往是推测墓主身份的有力证据。在M1出土的漆器上有“景氏”铭文,据文献记载,景氏可是“楚之望族”。湖北当阳季家湖楚城遗址出土“秦王钟”等上均有“竞”字铭文发现,据学者考证“竞”即为“景”,即古书中的楚平王。春秋时期,景氏是楚国最为显贵的家族之一,族人多担任楚国要职。秦灭六国,楚平王后代也被迫迁徙。

  西汉初年,景氏贵族迁至关中一带,“攘竟(境)蕃蘅(卫)”,具体位置可能在今咸阳市渭城区的长陵故城遗址附近。在西汉时期,还有一支景氏入迁蜀地。发掘者据“景氏”铭文、墓葬形制、出土器物等推测老官山墓主应与入迁蜀地的“景氏”贵族有关。如果历史果真如此,我们可以视老官山墓主为楚人后裔,抑或与楚人后裔有密切关系。

  墓主混血 为擅骑射“高人”

  文字告诉我们墓主的身份乃“楚之望族”,遗骸告诉我们的还要更多。M1为一男一女合葬,当属夫妻合葬。和古蜀“船棺葬”所不同,这样的葬制反映了古蜀人的逐步汉化。

  M1男性死亡年龄大致在45岁左右,女性大致在40岁左右。男性墓主全身骨骼发育均较为强壮,结合肌嵴发育和髋关节等关键骨骼的形态,原海兵认为墓主可能常常骑乘并张弓射箭。所以,这位男子可能有一段戎马生涯或是一个尚武、爱好骑射的游猎者。

  原海兵推测男性墓主身高约169.91厘米,女性墓主身高约160.22厘米,这在当时的西南地区,可谓“鹤立鸡群”,实属“高人”。尤其是男性墓主,身体整体发育状况不仅远超西南地区的古代人群,超过北方地区很多地方的古代人群,甚至放到现代,和西南地区的平均水平比较也不逊色。

  体型有“北方”范儿,颅面特征也有。原海兵发现,老官山M1男性墓主的颅面形态和以成都商业街船棺葬中的古蜀开明王朝晚期(约相当于战国早期偏晚)为代表的古蜀地人群不同,也和湖北江陵九店东周时期和左冢楚墓所代表的楚人不同。他的主要面部特征与楚人等南方人群相似性较多,其主要颅部形态则更多接近北方人群。原海兵推测,该家族有可能在不断迁徙流转过程中“南北通婚”,接受了北方人群基因的注入。

责任编辑:资深记者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15岁少女因琐事被20岁男子踹倒 遭木板暴打致死
下一篇:佛山共报告登革热病例700例 大多数为轻症患者

《中国视点网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视点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视点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视点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视点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中国视点网(http://www.cnshidiancn.net/) 2015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对本站有任何建议、意见或投诉,请联系本站管理员或发送邮件。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企业许可证号:1657020
互联网备案许可证:京ICP备120174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