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行终于可以发债了 多方面统一中外资银行
发布时间:2014-09-25 06:34:06   来源:产业经济信息网山西频道   评论

  银监会日前公布了修订后的《外资银行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根据新《办法》,除在不少方面统一了中外资银行业务准入条件外,放开外资银行在境内发行银监会许可的债务、资本补充工具亦是一大亮点。

  从理论上讲,外资银行在内地市场的资本补充渠道,除普通股融资需要经过证监会许可外,其他可行的债务资本工具本次已经完全放开。

  对于目前多数靠母行增资获得资本、靠母行贷款获得负债的外资银行来说,这一转变显然有特殊的意义。因为这意味着,这些机构在内地将有可能真正扎下根来——在本地募集资本,在本地吸收存款,在本地经营业务。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中国内地经济的开放已经走到相当高的程度,外资银行的传统客户已经不仅仅是在中国内地做贸易、做投资那么简单,它们多数也已扎根内地,成为中国经济大棋局中的一颗棋子。这种转变,从客观上也需要它们的主办银行本土化,降低服务成本。

  事实上,全球主要的一些跨国银行因为历史悠久,早已实现了资本募集来源全球化。全球前十大商业银行中,除中资银行目前仅在中国内地和香港上市外,其他机构大多都在不同大洲的多个市场发行股本和债券,筹资资本和资金。这种布局除了能够最大程度分散风险之外,其核心原因依然是要跟随银行客户的脚步行走和驻留。我们可以非常直观地看到,一些主要的全球化银行已经很难通过上市地点去辨识国籍,它们的总部注册地点虽然散布全球各地,但无论是股东、客户、网点、服务都已经完全全球化。

  但是,中国内地市场的这种过程显然才开始。对多数2006年后才获得人民币业务牌照的外资法人银行来说,迄今为止最理想的状态也只是基本完成内地市场的网点布局。与在2003年前后起步的中资银行相比,外资银行在内地市场无论资产规模还是客户数量都已经远远被甩在身后,当年“狼来了”的惊呼也早已被市场淡忘。

  不过,如果我们将视角从内地市场放大到全球市场,中外资银行之间的优劣和互补依然存在。中资银行虽然在内地市场成为巨无霸,但在海外市场的布局依然很难跟得上客户需求。而且,这种互补已经在现实中演化成合作,大多数宣称能够为客户提供全球化服务的中资银行,也越来越愿意跟境外合作银行共享客户和资源。对市场的了解是传统瓶颈,资本的约束则成为近年来的一个主要催化剂。

  只能说,不同的主体对不同市场的理解和认识存在很大差异。本次外资银行获准发行债务资本工具,是中国内地市场对外开放程度的一个新标志。正如此次银监会梳理统一中外资银行的市场准入门槛一样,银行所面临的内外市场一体化趋势也会延续下去。证券时报记者 罗克关

责任编辑:资深记者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小微企业再减压 扩大免税范围胜过信贷放水
下一篇:上半年6家外资金融机构落户朝阳

《中国视点网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视点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视点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视点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视点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中国视点网(http://www.cnshidiancn.net/) 2015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对本站有任何建议、意见或投诉,请联系本站管理员或发送邮件。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企业许可证号:1657020
互联网备案许可证:京ICP备120174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