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学毅:基金业人才“荒而不慌”
发布时间:2014-09-25 06:33:57   来源:产业经济信息网山西频道   评论

    ■赵学毅 

    资深基金经理出走他方,进一步考验着基金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截至上周末,年内有147位基金经理离职,且年离职人数已创基金业历史新高。在这个以“人才”为上的行业,痛失基金经理后还有什么优势可存?还值得普通投资者信任吗?

    带着这些质疑,笔者走访了大大小小数家基金公司,最终发现,人们其实夸大了基金业的“人才荒”,至少有四方面可以让我们感到基金业人才“荒而不慌”。

    首先,基金经理并非只出不入。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15年内,基金行业共有710位基金经理离开,同时却有1535人进入成为了基金经理;纵观15年间,每年进入基金行业的人越来越多,2011和2012年均有超过200名基金经理入行。看来,随着基金产品快速扩容,基金经理也迎来不错的增量。这些增量数据的背后,说明基金业仍是一个充满魅力的行业,吸引着一大批青年才俊。

    其次,新基金经理未必是“菜鸟”。通过与基金公司接触,笔者发现,不少年轻的基金经理有着骄人的成绩,远远将一些老牌基金经理甩在后面。比如去年以及今年以来的股基冠军——中邮战略新兴产业,其基金经理任泽松仅有1年又273天的累计从业时间。以任泽松为代表的年轻基金经理,虽然未经历股市完整的牛熊周期,但他们学习能力、创新意识、纠偏能力都很强,他们的投资习惯、兴趣爱好造就了投资“新思维”,在配置资产的过程中,对于时间和节奏的把握有极佳的敏感度。

    再次,基金公司不断尝试变革,破解“人才荒”难题指日可待。换句话说,基金公司并未一味把“人才荒”的问题全部留给“时间”去解决,而是在不断尝试中变革,除了一如既往地自我培养人才,还积极推行股权激励,比如嘉实、广发、国泰等老基金公司主要以子公司的来引入合伙参与,中小公司、次新公司多以管理层直接持股、合伙持股方式来进行。作为激励方式之一,除了股权的投资,事业部制给予基金经一定的投资主动性。事业部制度不但改变了从研究到投资过程中的低效、高成本,还突出基金经理人的主动作用,并从薪酬和职业生涯上升通道的角度来留住明星基金经理。不过,任何一个制度的磨合、完善都需要时间,虽然基金公司在人才激励上所做的变革短期效果不明显,但随着日后变革的自主推进,基金业“人才荒”势必会得到解决。

    最后,监管层已经非常重视,并不断推出各项新规。2012年11月,证监会正式发布了《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子公司管理暂行规定》,明确允许基金从业人员参股基金公司子公司。2013年6月1日,新《证券投资基金法》规定,“公开募集基金的基金管理人可以实行专业人士持股计划,建立长效激励约束机制”,并放开持股5%以下股权转让的行政审批。一位监管部门人士则表示,如果将辖区内的人力培训计划坚持数年,将改善和改变基金公司的人力基础,使得各项工作上更高的台阶。

    总之,我们需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基金业人才的流动问题,四颗“定心丸”足能让普通投资者坚信:基金业魅力尚存,投资优势尚在,基金经理、基金公司、监管层都在为这个行业的稳健发展努力着,投资者应该对这个行业保持信心。

    基金瞭望

责任编辑:资深记者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第一页
下一篇:郑永刚亮相正德人寿 张洪涛担任终身名誉董事长

《中国视点网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视点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视点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视点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视点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中国视点网(http://www.cnshidiancn.net/) 2015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对本站有任何建议、意见或投诉,请联系本站管理员或发送邮件。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企业许可证号:1657020
互联网备案许可证:京ICP备120174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