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货币政策作用 引导信贷合理投放
发布时间:2014-09-25 06:33:33   来源:产业经济信息网山西频道   评论

  8月超预期下滑的经济数据,让政策加码预期再次升温。

  海通证券认为,8月经济数据全面回落,完成全年7.5%左右目标难度较大,后期政策料将加码宽松,降息降准概率增加。瑞穗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表示,如果不实施宽松政策,中国经济将会进一步减速;没有新的刺激措施,中国恐怕连7.3%的增速都保不住。展望未来货币政策,降息降准仍是选择。

  为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天津达沃斯论坛期间已明确表示,“池子里货币已经很多了,我们不可能再依靠增发货币来刺激经济增长”,这些人依然执着于货币政策的宽松?

  要说8月的宏观经济数据,确实不好看: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9%,增速创2008年12月以来新低;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同比增长16.5%,增速为2001年以来最低;全社会用电量5025亿千瓦时,同比下降1.5%,为2013年3月以来首度负增长;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13.4%,7月同比下降17.9%;商品房销售额同比下降13.7%,7月同比下降17.9%……有人据此以“中国经济面临‘四万亿’以来最严峻局面”,来表达对中国经济前景的忧虑。

  不过,这些人似乎仅看到了硬币的一面,忘记了硬币还有另一面。

  硬币的另一面是什么?

  李克强给出的答案是,“中国政府最看重就业,截至今年8月已接近完成全年就业目标”。今年1至8月,31个大中城市调查失业率保持在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970多万人,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10多万人,接近完成全年1000万人的目标。这意味着,尽管宏观经济指标不如预期,但就业形势相当不错。这使得接下来几个月,中央政府可以继续保持定力,根据经济形势从容决策,无需一味为了经济增长,抱薪救火。

  在全年就业目标已接近完成的背景下,未来货币政策将是怎样一种走向?是“加码宽松”,还是“继续合理运用各种流动性管理工具并完善工具体系,灵活调整流动性操作的方向和力度,把好流动性总闸门,稳定市场预期”?

  这需要关注“就业”之外另一个宏观政策目标——债务风险的控制情况。

  今年是地方政府债务偿付高峰。审计署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约11万亿元,而今年需要偿还的债务占债务总余额的21.89%。这表明,2014年地方政府需偿还债务或高达近2.4万亿元。而刚刚公布的8月金融统计数据显示,8月非金融企业及其他部门贷款增加4290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减少690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2408亿元。短期贷款减少,中长期贷款增加,并不意味着企业增加了长期投资,这恰恰是包括地方政府债务在内的存量长期贷款,一直维持着借新还旧格局。

  银行中长期贷款被借新还旧占用,这不仅仅会影响银行对“三农”和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也使得目前去杠杆的紧缩货币政策难以施行。因为,一旦货币紧缩,资金链紧绷,借新还旧难以为继,债务风险将会被引爆。虽然目前,包括中小企业私募债在内的违约率处于正常水平,即便“刚性兑付”被打破,也只是针对民企的非对称引爆,因此,债务风险总体可控。但在影子银行监管进一步收紧,而8月金融机构外汇占款再现负增长,环比减少311.46亿元的背景下,决策层仍应通过定向操作来保持适度宽松的流动性和信贷环境,确保货币总量稳定。

  显然,要防范债务风险以及因此诱发的金融风险,必须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既保持定力又主动作为,适时适度预调微调。但继续全面降准降息,显然不是最优政策选项。央行货币政策司相关负责人日前也明确表态,“要防止杠杆率过快上升”。在全社会杠杆率已经不低的情况下,如果按照一些学者或专家的建议,继续实施全面宽松政策,将会使债务规模高企,杠杆率攀升,加大经济运行风险。

  何况,从定向降准等定向宽松政策实施后的经济走势看,中国经济已经对传统的货币宽松刺激,渐渐产生了“免疫力”。5月和6月的定向宽松刺激,仅带来了短暂的经济反弹。单纯注入信贷资金,已不能持续推动经济增长。这也佐证了李克强总理何以会在达沃斯论坛上坚定不移地表示:“我们没有依靠强刺激来推动经济发展,而是依靠强改革来激发市场活力。”向改革要活力,通过改革激发活力,已成为未来中央政府的政策取向。

  总体来看,8月数据显示的经济低迷,需要9月数据公布后进一步验证,在趋势不明朗前,不宜实施全面宽松的货币政策,以防杠杆率过快上升。目前,在稳定总量、对五大行实施5000亿元SLF操作的同时,仍应通过政策引导货币信贷向“三农”、小微企业、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等倾斜,以支持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的产业发展,发挥货币政策在调结构、稳债务方面的引导作用,确保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责任编辑:资深记者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上海清算所将推动跨境人民币资金投资银行间债市
下一篇:吴晓灵:证券法顺利修订需要多方面取得共识

《中国视点网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视点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视点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视点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视点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中国视点网(http://www.cnshidiancn.net/) 2015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对本站有任何建议、意见或投诉,请联系本站管理员或发送邮件。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企业许可证号:1657020
互联网备案许可证:京ICP备120174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