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提高百姓生活质量、从根本上改善人居环境,湖南省不断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努力为百姓建设舒适、和谐、宜居的美好家园。近日印发的《湖南省2014-2016年“两供两治”设施建设实施方案》提出,2014年 2016年,该省正式启动供水水质全面提升工程、管输天然气供气设施建设工程、污水治理工程、生活垃圾治理工程共四项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规划用3年时间,投资669亿元,建设898个项目,力争到2016年年底,实现“县县喝上干净水、县县通上天然气,污水垃圾全收集、全处理”。
实施“两供两治”建设生态文明
湖南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厅长蒋益民指出,目前人们生活水平日渐提高,如果公共服务设施水平不能及时跟上,将严重影响政府的公信力及社会的和谐稳定。实施“两供两治”工程是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要求。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污水垃圾处理设施是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也是贯彻落实节能减排的重要措施。“十二五”期间,国家要求湖南省化学需氧量、氨氮分别比“十一五”下降7.2%、9.8%。因此,污水垃圾处理设施承载着50%以上的减排任务。
当前,湖南省污水垃圾处理工作距国家要求和发达省份还有差距,主要表现为工艺技术和资源化利用程度不高。国家批准湖南省建设“两型社会”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已有5年时间,作为“两型社会”建设的基础性工程,“两供两治”应当优先保障、率先突破。到2016年年底,实现污水、生活垃圾全面收集处理,40%以上的县(市)完成雨污分流改造,污水再生利用率达到15%以上,污泥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40%以上,大幅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有力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实施“两供两治”“三个坚持”当先
蒋益民指出,实施“两供两治”工程建设,首先必须坚持规划引领,提升水平。“土木之工不可擅动”,城市基础设施要科学规划、适度超前,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两供两治”包括供水管、供气管、雨水管、污水管四条管道,各自为政、分开建设必定会重走过去的老路,造成巨大的投资浪费,群众也会不满意。因此,要按照“集约、智能、绿色、低碳”要求,遵循“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运营。
其次,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尽快建立政府与社会合理分工的设施建设运营和维护机制。政府把该管的管好、把不该管的放给市场,并采取制订设施建设规划、开放市政公用事业领域、完善配套政策、加强市场管理等措施,吸引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社会资本主要负责筹集资金、加强技术研发、组织专业队伍,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公私合作(PPP)等方式提供专业化的建设运营服务。
最后,坚持改革创新、统筹兼顾。纵观国内外经济形势及国家关于政府债务风险控制的有关政策,决定了市政公用事业必须要大力改革,在重点领域实现重点突破。大力推进投融资机制、国有市政公用企业混合制、政府购买服务、阶梯式水价气价、污染治理机制等改革,建立规范、透明的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同时,妥善处理改革与稳定的关系,把握改革的时机、力度和节奏,坚守安全运行底线,优先保障公众利益和现有职工权益,价格改革要兼顾群众承受能力。
实施“两供两治”强化政策保障
蒋益民说,实施“两供两治”,要建立省、市(州)、县(市)、区分级负责的责任体系,进一步开放“两供两治”设施建设运营维护作业领域,规范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权市场,加快市政公用事业国有企业混合制改革,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服务。
同时,进一步加大公共财政保障力度,制定“两供两治”工程省财政贴息政策,争取成为财政部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自主发行试点省份,严格城市维护建设税、基础设施配套费、公用事业附加费、污水处理费、生活垃圾处理费等税费征管,建立持续有效的财政投入机制。
此外,还要将保障设施建设用地纳入重点工程,制定先进技术财政激励政策,建立污泥源头减量、再生水利用、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利益导向机制以及城乡垃圾统筹处理运行机制,推行城乡环卫一体化,推广建设城市环保生态主题公园。
蒋益民说,实施“两供两治”工程,实现“县县喝上干净水、县县通上天然气,污水垃圾全收集、全处理”,将显著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幸福指数及对政府的满意度。
责任编辑:资深记者